4月4日,我院心血管內科林英忠團隊在Front Pharmacol(IF=3.845)上發表了一篇題為“Role and mechanisms of interleukin-12 family member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的文章。文章對IL-12家族成員在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主動脈夾層、心肌肥厚、心肌梗死、急性心臟損傷等多種心血管疾病中的變化及作用進行了綜述。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林英忠教授、吉慶偉教授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萬軍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
迄今為止,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全球的頭號殺手,尤其是在欠發達地區。它不僅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給患者及其家屬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盡管大量有用的藥物和新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近年來顯著提高生存率,心血管疾病的總體預后仍然很差,和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率遠高于其他疾病,甚至高于腫瘤。
白細胞介素-12家族包括白細胞介素-12 (IL-12)、白細胞介素-23 (IL-23)、白細胞介素-27 (IL-27)和白細胞介素-35 (IL-35), 其中IL-12和IL-23為促炎因子,具有放大炎癥反應的作用;IL-35具有抗炎作用和防止組織損傷介導的炎癥反應;而IL-27則是一柄雙刃劍,它不僅可以發揮抗炎作用,但也有促炎作用,根據炎癥環境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近年來,林英忠團隊圍繞IL-12家族與心血管疾病開展了多項基礎與臨床研究,成果頗豐。本文就IL-12家族成員與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主動脈夾層、心肌肥厚、心肌梗死、急性心臟損傷等多種心血管疾病的進展進行梳理,以期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新靶點的尋找提供理論依據。
綜述詳細描述了每個IL-12家族成員的組成、結構、分子受體、信號通路和調節作用。在這些IL-12家族成員中,IL-12促進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增強Th1型免疫反應,誘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不穩定,但是林英忠教授課題組最近發現IL-12顯著改善阿霉素引起的急性心臟損傷和血管緊張素誘導的高血壓,因此IL-12的具有角色可能與疾病模型有關;IL-23在心肌損傷中起主要作用。林英忠教授團隊采用抗IL-23p19抗體干預小鼠,發現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延緩,這提示IL-23具有促動脈粥樣硬化作用。IL-27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雙重調節作用,其在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疾病中具有損害作用,在病毒性心肌炎及主動脈夾層中具有保護;而IL-35則對所有心血管疾病都有保護作用。雖然IL-12家族成員參與炎癥反應、氧化應激、凋亡等多種生物學效應,但調節免疫細胞分化和炎癥仍是IL-12參與心血管疾病發展的最重要機制。因此,IL-12家族成員可能成為臨床預防、干預和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潛在靶點。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770472、81560085和81760051 )的資助。
林英忠教授,二級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院長。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The 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AGING、EBioMedicine、Cardiovascular Research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30余篇,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及多項廣西科技廳及衛生廳攻關課題。
全文鏈接:
Roles and Mechanisms of Interleukin-12 Family Member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har.2020.00129/full